您當前的位置 : 中國蘭州網  >  蘭州  >  蘭州要聞
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好新甘肅|貢井林場:一輩人一輩人地種 一座山一座山地栽
發(fā)布時間: 2024-07-31 10:32 稿源: 央視網   編輯:張玉龍

  “當時來的時候,壓根不敢想,眼前的山還能變綠。”站在山頂,望著遠處的群山,貢井林場護林員王治勝說。但在這片土地上工作了三十年后,他們成功讓荒山披綠。

  7月28日,“我們的家園幸福美好新甘肅”主題采訪活動走進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貢井林場,看五代林場人如何讓荒山染綠。

  貢井林場地處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北部山區(qū),1959年,在貢井鎮(zhèn)、夏官營鎮(zhèn)、清水驛鄉(xiāng)、韋營鄉(xiāng)交界處,國有貢井林場成立了。65年來,五批林場人先后入山,3萬多畝的荒山逐漸被綠蔭覆蓋,管轄范圍、造林區(qū)域已拓展到309國道沿線鄉(xiāng)村,管護總面積13.86萬畝,林木覆蓋率26.93%。

  三十年前找棵樹乘涼都很難

  護林員王治勝

  1992年,23歲的王治勝接替父親的工作,來到貢井林場成為一名林場人。但在來的路上,他越走越沒信心。

  王治勝有自己的判斷:當時他沿著崎嶇的山路走了大半天,沿途找不到一棵可以乘涼的樹,“沒有大樹算是什么林場?”

  沿途所見只是“開胃菜”,來到林場的生活條件,更讓他沒信心。墻面是黑的、點的是煤油燈、吃的水是用土窖儲存的,用的時候還得過濾一下。

  但王治勝心態(tài)好,覺得來了就要好好干。

  在這樣的條件下,前面幾代林場人背上山載下的樹苗顯得彌足珍貴。王治勝的任務就是護林。當時,林場職工們栽種了不少檸條,這是一種耐寒耐旱的物種,對土質要求不高,適宜的光照和溫度下,少則五六年,就能長到2米多高。

  隨著檸條逐漸長成,新的問題開始出現(xiàn)。當?shù)卮迕耖L期以放羊為生,檸條是羊喜歡啃食的植被之一。對于封山育林,周邊的村民們不理解,作為護林員的王治勝,有時甚至會和村民發(fā)生沖突。等到了冬天,甚至還有人來砍樹當柴火。

  “那時生活條件不好,大家日子都不好過,各有各的難處”,王治勝說。

  改樹種改栽種方式獨創(chuàng)“魚鱗坑”

  2003年,貢井林場場長火彥君脫下軍裝,來到貢井林場,成為一名林場人;饛┚募以谟苤锌h和平鎮(zhèn),來林場之前,他以為貢井林場會有成片的森林,結果這里荒山居多。

  來到林場,他就面臨一個難題:很多老一輩人種下的油松、白楊等逐漸枯萎,栽種方式亟需更新。

  大伙兒分析,此前的選種、栽種和養(yǎng)護模式,不能完全適應水資源短缺的情況。

  貢井林場平均海拔超過2200米,當?shù)啬昶骄邓績H為280毫米,蒸發(fā)量卻高達1560毫米,有些地方甚至超過2000毫米,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低于零下25攝氏度。

  針對北部山區(qū)荒山的土質、地形,他們采用“微創(chuàng)式”的造林模式,獨創(chuàng)了一個個“魚鱗坑”。職工們用鐵鍬在坡上挖出一個個長1.2米、寬70厘米、深30厘米的小坑,并保持30度坑面傾斜,一個“魚鱗坑”大約能裝100斤水。

  同時,“魚鱗坑”里,苗木根部被一層薄膜覆蓋。下雨時,雨水順著樹干流入坑內,薄膜既能減弱陽光照射,又能減緩水汽蒸發(fā)!霸瓉砜永锏乃謨商炀透闪,現(xiàn)在土壤能夠在10天里保持濕潤!被饛┚f。

  經過多年實踐,林場探索栽種了側柏、山杏、榆樹、檸條、檉柳、山毛桃等樹種,既豐富了植被種類,還減輕病蟲害風險,林場內3萬多畝荒山全部鋪綠,榆中縣其他10萬多畝的黃土山上,也成功添綠。

  等一場雨來一座山一座山地種下去

  山上的檸條已結了豆莢

  榆中縣北部山區(qū)十年九旱,貢井林場種樹,也是全靠天。

  到種樹的季節(jié),先上山挖好樹坑,便等著老天賞臉,下場雨。

  只要一下雨,第二天就背著樹苗上山種樹,這是老林場人摸索出來的經驗。老林場人管這叫“搶墑”,趁著土壤濕潤時趕快播種。北部山區(qū)太缺水了,所以種樹從來不澆水,全靠“搶墑”。

  每年從3月初到10月末,全是林場栽樹的季節(jié)。林場會提前平整土地,然后等一場雨來。

  時至今日,依然如此;饛┚f,今年林場計劃栽種7000畝,7月初的一場大雨,他們成功種植了三分之一!笆O碌娜种,正在等下一場雨的來臨。”

  如今的貢井林場,因為經過五代林場人持續(xù)不斷地播綠,改善了周邊20公里范圍的局部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成為榆中縣最大的人工生態(tài)綠地和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示范典型。

  關于未來,火彥君指著遠處的山說:“我們就一座山一座山地種,慢慢來,總會變綠的!(央視網記者 王小英)

稿源:央視網   編輯:張玉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