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當前的位置 : 中國蘭州網  >  蘭州  >  生態(tài)榆中
喚醒農村“沉睡的資源” ——榆中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“一池春水”
發(fā)布時間: 2024-11-29 09:35 稿源: 甘肅日報   編輯:趙敏

  入冬以來,對于北方農村,逐漸進入了一年中的悠閑時光。

  但這兩天,榆中縣金崖鎮(zhèn)古城村黨支部書記岳涌順卻毫無半點閑意,“我們村的岳家巷中學合并到鎮(zhèn)里十多年了,占地26畝的校園也白白閑置了十多年,很是浪費!

  幾天前,有家洗滌企業(yè)的老板找到岳涌順,表示要租賃原岳家巷中學舊址,讓這個一身干勁的村支書樂開懷。

  說起如何招攬到客商,岳涌順連聲夸贊:“是咱縣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幫了大忙,把我們的招商信息編制成產權交易項目發(fā)到網上,找來了對路子的客商。”

  岳涌順所說的榆中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(下稱交易中心),是榆中縣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縣工作,于2023年12月掛牌成立的交易新場所,它將全縣農業(yè)產權納入統一的管理平臺,為供需雙方“牽線搭橋”,讓閑置資源在全國和全網掛牌、流通、競價,以交易“小平臺”撬動資源配置“大驅動”,盤活了農村“沉睡的資源”,為鄉(xiāng)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。

  榆中縣高原夏菜設施基地。省農業(yè)農村廳供圖

  做好土地文章激活農村資源要素

 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是農村改革中具有“四梁八柱”性質的重要改革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,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,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,深化土地制度改革。

  榆中縣以農村產權交易為抓手的改革實踐,正源源不斷為農業(yè)農村現代化釋放新活力。

  在金崖鎮(zhèn)黃家莊村,通過農村產權交易,讓全村人獲得了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實惠。

  “我們村的老糧站地處國道旁,非常適合搞商貿,但這塊土地是歸屬于村集體經濟的‘小產權’,沒法獲得市場認可,閑置了多年,無法產生效益。”黃家莊村黨總支副書記邸云峰說。

  榆中縣梳理農村閑置“三資”時,黃家莊村將該地塊納入其中,去年11月理順了產權關系,興建起了一棟總面積8000平方米的5層商貿樓。

  “但在銷售和招商環(huán)節(jié)又碰到了困難,遠近熟人都怕‘小產權’不可靠,問的人多,真正愿意掏真金白銀的幾乎沒有!臂≡品逭f。

  今年2月,黃家莊村向交易中心提出了項目推介申請。短短兩個月,交易中心通過項目掛牌、公示、招商、評標、開標全流程推介,以每年40萬元的價格把商貿樓二層以上的經營權轉讓給了一家企業(yè)經營賓館。同時,由于交易中心的公示、證明,打消了商戶害怕產權不清的顧慮,促成一層的5間商鋪陸續(xù)成交,銷售金額達200萬元。

  黃家莊村集體的“錢袋子”鼓起來后,第一時間反哺群眾。今年,全村村民參加基本醫(yī)療保險,均由村集體出資給每人補貼140元,這一項開支就用去了52萬元。

  “錢雖不多,但全村人共享了發(fā)展成果,提升了村里人的歸屬感、獲得感。”黃家莊村黨總支書記黃宗斌說,“群眾獲益也增強了村黨總支部的凝聚力,村里有啥公益活動,大家都搶著干。”

  隨著農村資產被盤活,黃家莊村集體經濟收入2023年達96萬元,今年前三個季度已達104萬元。這些經費還用于村里基礎設施改造、鄉(xiāng)村環(huán)境整治等方面。

  “村里變得整潔漂亮,文化廣場上添置了新的文體器材,村民也自發(fā)地把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,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!秉S家莊村村民張旭東說起村莊的變化,高興得合不攏嘴。

  榆中縣對全縣農村“三資”進行了清理核查,摸清了各村的“家底”,共核實集體貨幣資金4.1億元;集體資產19.8億元,其中經營性資產4.1億元,非經營性資產15.7億元;核實集體土地總面積348.6萬畝,其中農用地327.88萬畝、集體建設用地13.64萬畝、未利用土地7.05萬畝。

  大量的閑置“三資”在“沉睡”,交易中心按照縣委縣政府部署全力“喚醒”這些資源,深度挖掘農村資源要素,將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8大類22個品種納入農村產權交易目錄,通過產權交易平臺,將農村“死”資源變成“活”資本,釋放出農村產權的價值,壯大了村集體經濟。

  群眾在交易中心咨詢辦理業(yè)務。榆中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供圖

  陽光規(guī)范交易保護農民合法權益

  土地,是農民的命根子。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,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。

  榆中縣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,給農戶確權登記頒證,明晰農村土地產權關系,賦予了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權益,同時結合農村土地所有權、承包權、經營權“三權分置”改革,鼓勵農民以出租、入股、聯營等方式流轉承包地,在交易中心建立“土地超市”,將分散的閑置土地資源“搬進”超市,供各類需求客戶挑選,發(fā)展適度規(guī)模經營。

  高崖鎮(zhèn)小營子村的1079.75畝水澆地,于今年4月在交易中心順利交易。農民原本私下流轉的費用每畝五六百元,最終卻以每畝每年780元的價格成交,溢價率達30%,一次性兩年的租金為171.68萬元,給村集體帶來了14.03萬元的土地管理收入。土地資源流轉到了蘭州農業(yè)發(fā)展集團有限公司和榆中孫老五苜蓿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不僅發(fā)展了現代設施農業(yè),還讓農民得到實惠。

  此次流轉的土地有村民郭小梅家的6畝地,“以前私下里將土地流轉給種瓜大戶,每畝最多550元,如今扣除管理費每畝650元,因為簽了正規(guī)的土地流轉合同,每年3900元的租費一分也不會少!惫∶氛f,她和家人到城里打工,每年又多了四五萬元的收入。

  榆中縣先后出臺了《榆中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辦法(試行)》《榆中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(guī)范化試點實施方案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明確了農村產權的交易品種、交易條件、相關程序和交易監(jiān)管等內容,積極推行“應進必進、陽光交易”,向農村產權交易雙方提供具有法律文書作用的規(guī)范性交易合同,為交易雙方撐起了保障各自權益的“法律保護傘”。

  在夏官營鎮(zhèn)夏官營村,原本雜草叢生的撂荒地,伴隨著農機的轟鳴聲,大型機械對土地進行除草、深耕。榆中縣農副產品購銷公司項目負責人李瑞說:“我們在榆中縣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上看到夏官營村243畝撂荒土地掛牌流轉,這里離我們公司近,也方便機械化平整,我們就意向性作了登記,7天就完成了交易,節(jié)省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!

  “如今在農村投資,通過官方平臺交易,后續(xù)有保障!崩钊鹫f,“以前曾在外地流轉了80畝地種菜,平整好土地,配套了滴灌,科學管理,第一年獲利25萬元,但第二年很少有人向我流轉土地了,導致我購買的農用機械折價出賣,反倒虧本近10萬元。與農戶私底下簽協議,會發(fā)生變卦的事。現在正規(guī)化流轉土地,更讓人放心!

  榆中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負責人趙歡介紹:“通過交易平臺,農村產權交易從線下到線上,吸引各地客商參與競拍,實現了農村資產資源公開掛網、云端競價,很大程度解決了農村土地流轉不規(guī)范、不透明等問題。”

  陽光交易,公開透明。古城村村委會近期實施的宛川河漫水橋工程項目,通過交易中心公開招標,順利完成了此項工程。岳涌順把一大摞與工程相關的實施方案、審核報告、企業(yè)資質證書等仔細存檔,他解釋道:“現在大小項目都要上交易平臺,必須公開公正,不僅能遏制村級財務混亂,還能有效防止‘豆腐渣’工程。否則,查賬時我們用嘴說不清!

  榆中縣紀委監(jiān)委對農村“三資”方面存在集體財物和資產管理不規(guī)范、資產資源閑置、工程項目和債權債務管控存在潛在風險等問題,開展事前、事中、事后跟蹤監(jiān)督,通過對全縣238個行政村的摸排,建立村級“三資臺賬”,讓村集體“三資”交易曬在“陽光”下,保障了農村產權交易規(guī)范有序,防止了“暗箱操作”“損農害農”等微腐敗問題的發(fā)生。

  豐富交易品種催發(fā)鄉(xiāng)村振興活力

  “以前只知道農村產權交易能流轉土地,沒想到還能幫我們購置農業(yè)機械,今年我們村通過交易中心一次性采購了70萬元的農機具,質量有保證、價格又實惠!庇苤锌h新營鎮(zhèn)窩子灣村黨支部書記高虎元說。

  榆中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不斷拓展業(yè)務領域,交易范圍已延展到農村“四荒”地經營權、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、農村工程建設項目、村級貨物和服務采購、農業(yè)初始水權等8個交易品種,越來越多的農戶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都主動來交易中心尋找合作和商機。

  榆中縣夏官營鎮(zhèn)大興營村種植大戶魏存志,由于干旱、配水額定量,他經營的400多畝經濟作物總是“喝不飽”,每畝地年收入約1500元。

  今年年初,他專門找到交易中心咨詢水權交易,很快就通過交易平臺獲得了其他農戶富余出來的3萬立方米水權。交易金額僅有3600元,但對于魏存志來說,解決了他的大問題,充分灌溉的土地每畝收益提高了500元,達到了2000元,增強了他發(fā)展現代農業(yè)的信心。

  榆中縣農村產權交易如火如荼,就連村里的衛(wèi)生環(huán)境清潔項目也掛到了交易平臺上。

  和平鎮(zhèn)和平村地域遼闊,由于地處城郊,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變成“三不管”的臟、亂、差。

  今年10月15日,和平村把整個村莊的41.41萬平方米的環(huán)衛(wèi)保潔服務需求發(fā)布到了交易平臺上,7天時間,村委會就和甘肅合清源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達成了服務外包交易:合清源公司以每年49.8萬元的價格,承包和平村包括村內主干道、村社巷道、公共管理區(qū)域、轄區(qū)荒溝荒山在內的環(huán)衛(wèi)保潔。之后,村容村貌煥然一新。

  農村產權交易,不僅使農村土地價值增益,也促進了金融資本“下鄉(xiāng)”。

  今年,蘭州錦達綠色生態(tài)農業(yè)發(fā)展公司流轉到了高崖鎮(zhèn)小營子村的1000多畝土地,但該公司在春耕生產期間因貸款額不足,面臨著資金壓力,交易中心向他們提供了詳盡的交易鑒證書,幫助企業(yè)在農村合作銀行成功增信,獲得了1000萬元的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使用權抵押貸款,為企業(yè)輸血紓困、注入發(fā)展活力。

  截至目前,交易中心已完成農村產權交易339筆,交易總額達8600萬元;指導推進50個“1+1+N”村集體發(fā)展試點村進入實體化運營,完成13個銜接資金村集體經濟項目采購和招投標工作,涵蓋全縣20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。

  冬日,榆中縣廣袤田野里的農作物已收獲,忙碌了一年的農村進入“貓冬”階段,然而,一波波來自敦煌、岷縣、涇川等市縣區(qū)的訪客,前來考察學習榆中縣農村產權交易的實效。他們要把“榆中模式”的寶貴經驗帶回去,“盤活”在廣大農村依然“沉睡”的資源,為當地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新的強勁動力。(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馬國順)

稿源:甘肅日報   編輯:趙敏